编者按
十年,是时候了。日复一日、日更不断的“粤讲粤政”十周岁啦!现设有“遇见粤粤”征文栏目,分享大家与“粤粤”十年来的点滴记忆和心路历程。凡是过往,皆为序章,让我们回望一起走过的路途,感念一起度过的时光,一起走向更好的明天。(征文体裁包括评论、诗歌、散文、纪实、人物故事。诗歌50行以内,散文、纪实文学3000字以内。投稿:文稿以word形式发到征文邮箱78414884@qq.com,标明“遇见粤粤”字样。)
我和“粤粤”的相遇,是偶然也是必然。九年的时光里,我们彼此见证、共同成长,在文字的世界里实现了温暖的双向奔赴。
近日翻阅“粤粤”,无意中看到九年前写给大儿子的一封家书,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欢喜,更有一种弥足珍贵的感动。记忆犹新的是,“粤粤”推送这封家书时,刚好是我中青班培训结束归来的路上,我坐在大巴车上,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风景,感觉到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。这是我第一次在“粤粤”上发稿,也是我第一次向“粤粤”投稿。记得当时,我在“粤粤”上读到一个父亲写给女儿的系列家书,字里行间的父爱让我深受触动。或许是初为人父的感同身受,因工作原因家分三地,大儿子随父母在老家生活,我们总是聚少离多。思念与愧疚交织,在大儿子两周岁生日的时候,我提笔写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封家书,希望大儿子做个有童真故事的孩子,心在一起就是家。
写出来后,抱着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的心态,我将家书投给了“粤粤”。没想到,编辑老师不仅迅速推送,还配上了温暖的编者按:“‘家书’栏目推出后深受欢迎,今天刊发的是茂名化州余玉明写给两周岁儿子的信,朴实无华,真情意切……”更让我惊喜的是,得到了编辑老师的鼓励:“坚持写下去,这会是给孩子最好的成年礼物。”这份认可,让我这个基层作者既感动又振奋。刚开始,我还能每年都坚持写,后来由于工作繁忙有了惰性,想写就写,不写也没关系。
时间过去这么多年,很多记忆都随风而去,唯有“粤粤”帮我珍藏这份美好的“独家记忆”。我打心底感谢“粤粤”,因为这是独一无二的故事,是不可复制的经历,是用金钱无法衡量和买到的,必将是我送给大儿子最好的礼物。翻看“粤粤”上留存的家书,大儿子已从蹒跚学步的孩童长成阳光少年,而文字里的爱与期待,从未褪色。
在变与不变的时代潮流中,我在与“粤粤”的双向奔赴中遇见“诗与远方”。初识“粤粤”时,我还是个为写材料绞尽脑汁的“小白”。一位老前辈推荐我关注“粤粤”:“每天读几篇,慢慢就能摸到门道。”从此,无论多忙,我总会抽出时间学习“粤关注”“粤观点”“粤心享”等栏目的文章。那些未曾谋面的作者,成了我的“云端老师”。那些鲜活的案例和精炼的表述,逐渐融入了我的笔端。
时间是前行的刻度,也是奋斗的见证。九年来,我在与“粤粤”的朝夕相处中成长起来,从害怕写材料到逐渐得心应手,从乡镇一线到政研部门负责材料,再到如今党史地方志部门分管组织人事工作,让我充分认识到“粤粤”是工作的“好帮手”。每当思路枯竭时,“粤粤”就像一位老友,总能给我启发。只要勤于学、用心悟,就能获得不断进步。我也曾在“粤粤”上发表了一篇时政评论文章,叫做《让奋斗照亮新时代》。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,只属于每一个坚持不懈奋斗的人。感恩“粤粤”每天为我们推送这么多好文章,感谢每篇文章背后作者的辛勤付出,也感激编辑老师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持与无私奉献……
如今,“粤粤”的作者队伍越来越壮大,既有熟悉的老朋友,也有朝气蓬勃的新面孔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能有一方净土,让基层声音被听见,让平凡故事被铭记,何其珍贵。
凡是过往,皆为序章;行而不辍,未来可期。下一个十年,愿与“粤粤”继续同行——在“粤关注”里读懂时代脉搏,在“粤心享”中增长见识,更在“双向奔赴”中,抒写属于我们的故事……
(作者:余玉明)
编 辑 | 徐麒钊
责 编 | 刘 英 肖安琪
美 编 | 席珺珺 何洁玲 李育曦
编 审 | 谢 晓 周运华
投稿邮箱 | 78414884@qq.com
— END —
在线炒股配资平台,湖北配资平台,股票配资门户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